从设计的“小”心思到学生喜欢的“大”空间
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学校,不仅反映我们具备了什么样的物质技术条件,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秉信什么样的教育观。学校设计的核心就是在现有技术的前提下,将教育、课程、文化等诸多元素整合为一个有机体,赋予环境、空间特定的精神势能,建构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学校。
当下人们开始不再将学习空间视为固化、静态的产物,并对教育主体——学生与空间的关联、互动进行探究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设计师们开始在校园空间上倾注更多的“小”心思,以期为学生带来他们喜欢的,满足其所需的“大”空间。
01 变“教室”为“学室”
学校不是“工厂”、“兵营”,学生也不能成为学科知识的“灌装”容器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“灌输者”和“主导者”,而是成为面向学生能力建构的引领者、促进者与支援者。
教学的评价重心也将由“教得怎么样”向“学得怎么样”转型,相应的“教室”也要回归“学”的本质,通过实现“生生对话”,“师生对话”,“与环境对话”,最终打造适应不同学生需要、以素质建构为核心的“学习生态链”。
利用可拼接桌椅灵活排列组合,让空间重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、探究性学习、协作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。完善的功能分区让教学、探讨、创作一体化,师生可沉浸在类似于“工作室”的空间里开展项目式学习。
以教师“教”为中心的教室设计变为,以学生“学”为中心的教室设计,最终实现以“人”为中心的教室设计,形成教、学、人三合一。
02
变“图书馆”为“多元学习中心”
学校图书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借书还书的场所,而是集“藏、借、阅、研、休”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学习中心。全面深度融合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图书馆,也是师生学习创造的智慧中心。
图书仓库转变成学校的阅读中心、资讯中心、学习中心、课程发展中心,成为一个多元化、阅读型、复合型的综合场馆。
图书馆功能应是灵活丰富的,给师生提供休闲交流、合作互动的公共场域,成为一个思维广场式的活动空间。
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集中的场所,应设置相应的学习集群,方便学生进行团队合作,开展项目式学习。
03
变“走廊”为“学习街”
走廊除具有较强的交通联系性与空间过度性外,还承载着师生休息交流、合作探讨、学习娱乐、展示储存等多种活动功能。设计利用其功能的丰富多样性,兼顾实际与创意,便可将廊空间变身为一条大型开放的“学习街”。
走廊打造为学习大街,设有学习区、讨论区、休闲区。将其设计为基于人流基础上的信息互动与分享。
方便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、小组合作学习、混龄互动学习。激活原本只承担交通功能的走廊,让其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共享空间。
04
变“班级”为“学习簇群”
引入开放的“班群”设计,将学科分区、学习区、服务区、讨论区等功能空间共同组建形成一个“学习簇群”。在这里班级隔墙是灵活的甚至是可拆除的,师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适宜的学习空间,学生也可选课进行走班学习。
打破原有传统教学模式,满足授课、操作、讨论、展示等多种需求,变通空间丰富学习形式。
特定目的学习空间与多目的活动空间并置,利用隔断实现空间的灵活性。
05
变“多媒体室”为“智慧学习空间”
未来学校多媒体室应该通过功能重构、软硬件设备重构、学习方式重构来完成“智慧学习空间”的华丽蜕变。利用大数据、VR、人工智能、5G远程互动技术等搭建好学校的智慧学习平台,以此促进学校教育生态提质增效。
利用现代智能设备与技术,联通现实与虚拟空间,提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,支持多种学习范式并行的学习场域。
信息通讯技术对学校教育理念、模式、走向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,未来在进行学校规划设计时,我们也要全面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通讯技术,创建智慧学习空间,让智慧校园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。